北京疫情再次给大数据安排了“安防突击考试”,你看成绩如何? |“疫”起看安防

“经过全市大数据分析,您可能5月30日(含)以后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您即刻起停止外出......”这是一条“大数据”发的短信。在锁定新发地为北京新一波疫情源头后,大数据在几天的时间里,排查出近30多万相关人员,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大数据在这次北京防疫安全工作的应用,本质是大数据进行的又一场“安防突击考试”。那大数据是怎样完成考试、成绩如何呢?我们一起听听中科曙光大数据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宋怀明博士是怎样认为的。


他认为:北京疫情,目前,有三种技术路径可以实现大数据快速排查筛选。


第一,机源定位方法,即通过手机移动数据传输方式来确定位置信息。这与我们常听说的GPS不同,是通过手机基站,手机进行信号收发时,会自动连接到距离最近的信号发射塔,手机的所有活动,都能通过包含基站信息的信令数据信号发射塔筛查回溯,这样即可追踪手机使用者的位置及路径。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此次新发地疫情效率最高的大数据筛查手段。



第二,通过社会交往信息分析,比如附近小区、市场人员接触接触者等。这并不是指通过社交软件信息判断,而是结合已有数据,通过电话调查、摸排走访等方式。北京疫情发生后,开展的“敲门行动”,这次北京近10万名社区(村)工作者投入到7120个社区(村),排查30万人以上。


第三,是可以通过物品信息确认,北京疫情起初,对确诊人员进行分析后,确定了新发地市场为发源地,随后进一步确定海鲜市场,发现三文鱼案板上携带病毒,通过排查物品相关亲密接触者来快速排查,这也是重要排查手段。


虽然大数据应用给防疫排查工作注入一支强心剂,但随着疫情复杂度提升,防疫工作的深入,大数据显露出它的“先天不足”。由于疫情突发的原因,大数据方案具有临时性和应急性。


对此吴尊友(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认为:大数据筛查过程当中,由于时间较短,精力有限,的确存在一些错误判断的情况,有些没有危险暴露的市民,也被要求填写信息检测核酸。但数量只是一小部分,目前首要任务还是控制疫情,未来还有改进提高的空间。



大数据应用逐渐走向成熟的前提是建立各场景下的数据采集体系。数据采集必然不能通过人工来实现,需要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各场景进行数字化升级,构建长期数据采集机制,再通过大数据整理、分析,输出高价值的参考信息来服务人们。


智能门禁为例,传统门禁一般没有后台数据,或采用覆盖式信息存储机制,形成不了庞大的数据流,同时也没有健全的数据采集、存储、整理机制,数据利用价值并不高。令令开门智能门禁使用互联网+门禁的方式,所有出入信息均有记录,直接存储在云端,数据永久保留。通过对不同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比如:某公司访客的大数据分析,可体现公司的运营状况,从而为写字楼物业公司招租方案提供有力参考。再比如:若疫情发生在智能门禁覆盖区域,通过后台人员进出数据,就可以及时、高效、精准地锁定相关人员,结合其他大数据方式再确定亲密接触者群体。

分享到:
上一条: 想玩透NFC功能,这几个问题你需要了解 |小令老师说门禁
下一条: 年消耗近万亿,二维码用完了怎么办? |小令老师说门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