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手机门禁将成为门禁行业发展的趋势

  门禁技术属身份识别领域的一个分支,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门禁的技术种类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那么,各种技术的优劣如何,作为一卡通或是门禁系统行业的专业人员又该如何在多种技术间取舍,怎样面向客户客观、公正的展现专业人员的价值,在探寻这些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对这些技术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RFID技术

  这是最传统也是如今应用最广的技术,从125k到13.56m,到高频、甚高频通信都有广泛应用,RFID的好处是技术成熟,成本低廉,而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基于单向通信,缺乏双向认证机制,标签及扇区数据易被仿冒,存在不少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在进出门禁时,必须要携带RFID卡,使用很不方便。

二、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甫一出现,立马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从最早开始落地的人脸识别到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指纹、虹膜、视网膜、脉搏、声纹等多种识别技术,每当这一领域的新技术出现时,都会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但总的来说,生物识别技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面世数十年的人脸识别技术即便是在支付宝等商业巨头的合力推行之下,仍然只能在限定场景下有限使用。毕竟,人脸识别依托于图像识别技术,而图像识别是个业界难题,也是方兴未艾的热门学科,就人脸识别而言,从问世至今,其面临的光照、角度、遮挡、年龄变化、图像质量等问题依然无解。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指纹识别应用,诞生至今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识别率和潮湿环境下难以使用等问题依旧没有改善,与欧美谍战大片和产品宣传片中呈现出的“酷炫科幻”相比,指纹识别的实际应用可谓步履维艰。

  与此同时,其他生物识别新兴技术也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技术狂热,可是,即便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已解决,生物识别也将迎来最为致命的法律难题:如果生物特征被确定是区分每个个体的唯一表征,那么这一表征该如何采集、管理、又如何防止被盗用、被仿冒、被扩散?

这一应用伦理问题显然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必须得到明确解决,而这一难题必会大大限制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

三、基于近场的手机门禁技术

  得益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手机门禁技术展现出了越来越强大的后天优势。在“互联网+”国家战略和各种O2O风潮的引领下,各种传统功能被集成到手机APP上,人们出门需携带的东西越来越少,如常见的银行储蓄卡、信用卡等,基本转移到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中,足以满足日常小额消费行为,而原有的门禁RFID卡也在逐渐被装进钱包。

  目前,手机门禁领域的主要技术原理是依托手机自带的各类传感器与门禁系统进行交互,完成身份认证功能,以传感器的种类区分,具体而言有:基于WIFI、蓝牙、声波、NFC和手机光波共5种。

 

兼容性

双向通信

速率

安全性

环境要求

WIFI

最高

OK

高速

蓝牙

OK

中高速

声波

广播

相应频段不应有干扰

NFC

OK

靠近5CM内

光波

广播

靠近,无强光干扰

  以上各种技术方案中,尤以NFC最受人期待,首先它不仅弥补了RFID技术只能单向通信的不足,又同时具备了强大的安全属性,被人寄予厚望,希望能在身份识别、小额支付等领域大有所为。

  2010年前后,中移动就准备合集团之力推广NFC技术(变异的NFC),但从近十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已然失败,NFC用于门禁自然绰绰有余,不过其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金融,重点在小额支付,而这又恰恰关联到金融(各大银行)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在各大金融力量的夹击下,NFC灰头土脸,至今也是落落无为,转到智能手机领域,又不幸遭遇了苹果NFC接口不开放、主流安卓智能机型各自为战的困境,NFC接口不统一更是影响NFC技术的落地,如今,用昨日黄花形容NFC是比较贴切的了。

  声波技术是利用人耳的可见频谱(2-20khz)来做通信,这一频谱很窄,声波通信只能靠调频来实现,每个频谱的正弦波传输100ms计算,每秒也就是10字节的传输速率,再加上一些基本的误码校验,实际应用中能做到每秒十个字节的传输速率已属不错的技术了,这么低的传输速率是不可能再做应用层协议来实现双向通信了,用来做门禁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必然是通过高延时来实现,所以现阶段只能是实验室展示,难以大面积投入实用。

  光波曾被一些机构热炒,其实一样存在声波技术类似的问题,依靠屏幕或是摄像头的光谱调制,可靠性、时延、速率面临挑战巨大。

  WIFI和蓝牙都属2.4G,双向通信及安全性均很成熟,就智能机领域而言,WIFI的兼容性要大大优于蓝牙,SIG蓝牙从2.0开始就是一个松散的、缺乏强制力规范的标准组织,发展了二十来年,兼容性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直接表现为部分智能手机搜索不到待通信的蓝牙设备,而WIFI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兼容性问题基本已经解决。

  BLE的出现并没有马上解决蓝牙的兼容性问题,自2012年后,硬件支持BLE的移动终端才开始陆续出现,到2013年,Google在Android 4.3推出原生BLE协议栈,而在此之前,各个厂家都是使用私有BLE协议栈。首先,BLE是一项新技术,至今也才推出4年多的时间,技术的成熟需要不断迭代;其次现阶段在安卓产业链里兼容性和稳定性是个产业难题,需要经历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由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共同解决方能有显著成效。

  从以上技术对比上看,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彻底替代其他技术,更多的则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几种技术的组合。

  而从长远发展角度看,RFID门禁技术慢慢趋向于低成本应用领域,如资产管理、产品流通管理等,在门禁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少,直至被替代;生物识别技术只有在解决应用伦理等问题,才会有真正的爆发,当然,前提是所有技术问题业已解决,近场手机门禁是顺势而生,会展示出越来越强大的技术生命力。

  归根结底,门禁领域是个不到百亿美元的中小型市场,碎片化的市场不足以单独孕育一种覆盖全产业的新兴技术,只能是搭各种新兴技术的“便车“,从这一点看,未来十年,只要智能手机依然普遍存在,手机门禁依托的产业优势将大大超越RFID和生物识别技术,未来的门禁应是手机门禁为主,其他方式成为辅的局面。

分享到:
上一条: 蓝牙手机门禁技术不适用安卓系统
下一条: 优秀手机门禁产品应具备核心指标是什么?